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探测优异:我国碳汇监测正

来源:激光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年来,当上妈妈的赵一鸣,有过两次骨折,拄着双拐,打着夹板,她也从未掉队。任务来了,大家都是奔着完成任务去的。“为了保证项目的研制周期,李静博士也是两次推迟了自

这些年来,当上妈妈的赵一鸣,有过两次骨折,拄着双拐,打着夹板,她也从未掉队。任务来了,大家都是奔着完成任务去的。“为了保证项目的研制周期,李静博士也是两次推迟了自己的手术时间,硬撑着完成了整个载荷的研制后才去做的手术。”赵一鸣说。

?

修养中的李静也告诉记者:“希望能早点调整过来,再为祖国奉献30年。”

?

?

?

?

?

在她看来,用十年时间去雕琢一件事,没有热情和责任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在科研道路上,没有人能完全保证,一件产品能如期顺利地“诞生”。

?

赵一鸣是航天九院704所招进来的首个国家公派留学博士,此后李静也加入进来。十多年前,国内激光器的研制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像李静这样做激光器的学生也很少,彼时即将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结束的李静,在一场招聘会上,见到了时任704所所长的李艳华。一番深刻交流后,李静决定“迎难而上”,回国留在704所。

去年,李静又间断性地觉得肚子疼。“我是属于那种工作起来,就不知道饿、不知道痛,一让我歇着,身体不适感的反应就极其强烈的人。”李静告诉记者,晚上睡觉做梦,会梦到自己为产品出现的问题焦虑。为了让自己做的产品不出差错,在做大气环境实验的热真空监测时,她曾连续70个小时没睡觉。后来,李静发现,自己出现急性剧烈腹痛的原因竟是体内囊肿破裂。

接收激光回波信号,自动对中系统尤为关键

?

大气激光雷达在工作时需确保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经大气反射后恰好进入望远镜接收视场,才能使激光雷达收到回波信号。

?

?

?

在同事眼中,李静很有韧劲。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只要这个事情是交给我做,不管用什么方法,我肯定要把它解决好。自己做的激光器能用在航天上,心里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目前,自动对中系统已经顺利完成了在轨对中过程,准确标定出了激光发射光轴的最佳位置。系统精度和稳定性完全满足指标要求。

?

?

?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2022年8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配置了多波束激光雷达、多角度多光谱相机、超光谱探测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4种载荷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也顺利入驻太空。

?

?

?


?

因多波束激光雷达针对“陆地碳”和“大气碳”两个重要方向,能对植被和大气进行主动高精度探测,航天人认为,这一利器必将为我国“双碳”战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潘超觉得,在既有的条件下,要实现跟跑、并跑、领跑,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也觉得,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他说。

作为我国首颗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森林碳汇监测。近日,主载荷多波束激光雷达正式“开机”。分析回传反馈的数据,该激光雷达的研制团队表示:在轨运行正常,数据发挥了作用。我国碳汇监测正式进入了天基遥感时代。

?

如今,在离地球500公里外的卫星轨道上,一颗“碳星”的使命刚刚开始。放在以前,传统的碳汇测量要依靠人工对森林植被进行抽样监测,而此次碳星因携带了一种多波束的激光雷达,可以让森林碳汇监测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

?

?


对于这种工作状态,潘超也提到,他们看的不是时间,而是当天任务的完成度,有些时候,一出实验室才发现是凌晨两三点了。

“我们把系统的每一组件在热真空环境下的特性摸个遍,最终才找到问题的症结。作为航天人,要想成功就得对自己狠一点。”周树春说。

多波束激光雷达测试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供图

由于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自动对中系统的研制过程非常艰难,遇到了很多困难,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项目组设计人员的巨大付出。

没因病痛落泪,却在发射现场失声痛哭

?

那个从20多岁熬到30多岁的博士叫李静。她在实验室调试时,需要用上一个感光片,目的是把不可见光转换成可见光,为了精准看见光,她得关上实验室内的灯。

?

为了实现高精度的碳汇监测,研制人员还要做一项创新,将激光雷达和光学相机放在同一载荷上,来实现主被动的联合观测。团队没有经验可借鉴,方案反复论证,测试实验失败又重来,历经两年多,最终艰难地克服了障碍。

文章来源:《激光杂志》 网址: http://www.jgzzzz.cn/zonghexinwen/2022/0920/2105.html



上一篇:三色入门首选 小米激光电视价格杀一半
下一篇:真香警告!特斯拉激光雷达或将回归:纯视觉方

激光杂志投稿 | 激光杂志编辑部| 激光杂志版面费 | 激光杂志论文发表 | 激光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激光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